中五文學科七位同學,聯同拔萃女書院、聖公會聖馬利亞堂莫慶堯中學、沙田循道衞理中學一同參與「文學·東京」交流團,透過五天四夜(27/4-1/5)的旅程,跟隨夏目漱石、川端康成、太宰治、村上春樹四位作家足跡,並會與首位奪得芥川賞之台灣作家李琴峰見面,更會與日本殿堂級詩人四元康祐、岡本啓、小磯洋光、國松繪梨一起讀詩,體驗東京文學氣息。
Day 1 黃煜琳 5A
初到日本,看着那寬闊的道路,建築物之外的樓梯,那只有半分熟悉的文字,卻仍對已然出國這件事,存有不真實感。
INTERMEDIATHEQUE是我們此番旅途的起點,步入博物館的第一個空間,張張藝術家畫像與紅絲絨的椅子,都彷彿令那巨大又古老的留聲機重新歌唱,奠定了整個源於歷史的深邃與逝去的暗淡氛圍,似在被遺忘的時光中旅行,一旦踏出離別的一步,卻又再次乘着那嚮往穹蒼的鯉魚群,回到了此刻的歌聲之中。
不知從何時開始,我每次到了陌生的地方,我的注意力都會在夜晚的天空中———那片天是濃稠的墨水,只存那唯一皎潔的故人依舊在遠方守望。我想,究竟有多久沒有見過「黑夜」,那該有的色彩了呢?還是說,香港凌晨時分,仍是暗紫色的,才應是一切繁榮的印證。
Day 2 葉康麒 5A
恰巧厭倦 —記第二天及題仿太宰治
還是如常在凌晨寫作,一杯
雲的時間 試圖捕獲
將要逝去的名字
這是漂流的時代。跟隨泥濘留下的
腳步,熟練地
看清霓虹中漏出的愔:
我也恰巧已經厭倦。
厭倦了所有疲憊的鐘擺
徒然地來回奔走
如同在你面前吞下的語言
我恰巧厭倦了生命
在人群,被稀釋的回音
擅長陳腐的沉默,蘸著死寂的心跳
只是偶然,被
躍動的文字灼傷
凝望淌血的傷口,才記起
必須忍痛,以渙散的眼神
追問何時才會被釣起
次日清晨,道路依舊向前延伸
燈號在十字路口寂寞地變換著
我向旖旎的盡頭張望
並無發現任何春天的蹤影
請原諒我。在你茂盛的
圍牆外 一個怪異的形象
渴慕,且絕望地徘徊
等待著,被等待的
破解
二〇二四年四月廿八日
Day 3 蔡嘉俊 5C
詩人說:「詩是有生命的。」
最初認識四元先生的詩已經極受震撼,而第三晚的日本詩人交流會就成為了我最期待的節目。
「いってきます!」
「我出門了!」
四元先生和詠聰老師用兩種語言繪形繪色的交替頌讀著,就如四元生曾在網上寫作說「我們共聚此地,帶著各自的繩子和長劍。我們要挑戰的並非在鋼絲上行走,也非和惡龍搏鬥。我們要把我們的繩子投入共有的無意識黑洞,一個接一個。當到達這仍然匯聚著永恆咸水的洞底時,將再次相見。到時我們也將共享這個西瓜。」他們讀得很快,卻字字句句都清晰,讀到我不明白的地方依舊沒有停,愈來愈急、愈來愈快⋯⋯後來詠聰老師說,是太投入的緣故。
詩是載體,可以敍事,可以描寫,可以寄情,我從前卻覺得它太過分含蓄,尤其對手道行愈高,我愈難明。詩對我來說更像是一種密碼,而語言又是另外一種密碼,而翻譯的詩總會有內容的缺失,讓我更難猜測詩人的暗號。直到後來,終於能慢慢理解,但對於詩這回事始終也很模糊。人類语言是有多麼隐喻。
而真正想要開始喜歡詩,是因為我終於讀懂了一首。
當詩人和讀者的情感和記憶達共鳴,密碼就解開了,或許解讀對現在的我依舊困難,但當這些密碼,還有背後所指的情感,可能與我們自己相關時,一切破解的困難的苦惱,似乎都成為必要的。
詩人說:「活著的是詩人」
我誠實地承認,我不懂詩,卻知其令人著迷之處,它彷彿一種自我介紹、童話、某種神秘的力量,連結人和人,不虛此行。
Day 4 陸溥柔 5C
草長鶯飛,快靠近立夏的四月尾,東京還帶有絲絲的寒意,我們於早晨到達上野恩賜公園,蒙蒙細雨自天上灑下,我們有人撐起傘,有人戴起帽子,也有人打算一蓑煙雨任平生,以闊達樂觀的態度去抵御那細細微雨。於湖半垂下的柳葉,在碧水的襯托下顯得越發翠綠和柔美,雖然我們到達那天並非是晴空萬里,但四周的景色倒映湖中,荷葉又在之上乘桴浮海,讓風吹起水波的漣漪,讓湖光映射的一切仿如有生命一樣。在草叢雜生之中,有被砍伐掉的樹幹沈眠於此,白花在旁親吻著它,四周的野草圍繞著他們,掩蓋著他們就如一對不被世俗打擾的戀人。在之後,我們也去到了公園其中靜立的美術館,欣賞到了很多各具特色以及個人色彩的畫作,令我這個美術生大飽眼福,大開眼界,也留下了許多值得參考的畫作的相片。
在中午吃過午飯過後,我們參觀了森美術館,令我驚喜的是當我嚇到地面的時候,我看見了名為《媽媽》的青銅雕塑,這是雕塑家留下的真跡之一,亦是令我印象十分深刻的雕塑,以前通常都是在美術的參考資料之中見到它,卻沒想到有一天卻有幸見到了真跡,令我十分驚喜。
在行程過後,我們來到了秋葉原,見識到了屬於二次元和電玩的聖地,亦見識到了街邊路燈下的隱形垃圾桶,人類總是最奇怪的地方會有奇怪的共通之處,比如會在一個明明沒有垃圾桶,但大家都在那里扔垃圾的地方解扔下屬於自己的垃圾,就像寫下了「到此一遊」一般。這里有著日本最為大名鼎鼎的十字路口,車流從中穿梭,人們於此行色匆匆,仿佛映得街邊高樓的掛燈永不熄滅,就像一場不眠之夜,時刻永遠停留在黎明來到之前。
在一日的最後,用完晚餐過後,我們與日本有名的作家李琴峰進行了作者見面會,所有的同學都對此期待已久,會上的問題蓄勢待發,就等老師點的名時大聲問出來。有兩位同學對文章進行了朗讀,其中一位是我們的黃煜琳同學,然後李琴峰小姐友善的對所有問題進行了解答,亦解答了我對書中的一些困惑,事後在場的所有同學都獲得了作家的本人簽名,大家都滿載而歸。
這是日本東京文學之旅的第四天,行程已接近尾聲,大家心中都生出了幾分不捨之情,因為明天將會是離別之時,但時間是一條不會逆轉的河流,我們每個人都在時間線性的牢籠中,被時間的大潮推著前進,沒有人能反抗,沒有人能豁免,沒有人能逃脫這一限制和束縛,我們只能帶著收獲到或者已失去的東西,去睜眼面對下一個清晨。我們最終都要遠行,與曾經的自己告別,通往這條名為成長的苦行之路,所以在那之前,讓我們舉杯共同歡慶,這只有一剎的相遇,我們或許會在半場的人生道路中再次相見,亦或許不會,但此刻的影像已映在我們心底,成為我們記憶中的永恒。
Day 5 黃永頌 5A
窸窣微風,濛濛細雨,開展了最後一天的旅程。那一站——漱石山房紀念館,甫踏入那大門,映入眼簾的是一隻貓的塗鴉,牠凝視着我們,彷彿在歡迎我們。旁邊更有大量夏目漱石的作品及名句,儘管其作家生涯只有十多年,但亦為後世遺留下來那些吉光片羽。在離開前,看到夏目漱石的銅像,他的樣子看似在為我們將要離開而流淚,哈!到達機場的那一瞬間,彷彿一切也是分秒間所發生的事,日月如梭,與友人道別,說了句再見。不,更是和文學東京說的。「CIAO」。
總結
鄭雅心 5A
在經歷短暫但充實的日本文學交流團,我更了解日本文學,尤其是這次解介的四位主要作家,在交流前我曾閱讀多篇日本作家的作品,在到訪他們筆下的景色後,恍如在另一個時代與他們對話,只不過以文字的形成重現。老師曾說文學是感受,在日本我能感受並明白獨一無二的氣息,不同於中國現代文學,日本文學是含蓄,更注重美學,習慣將生死,人性描繪得細緻,如村上春樹的螢光蟲曾說死並不是生的相反,而是其中一部分,而且螢火蟲在文章的意象是值得我學習的,短暫易逝的,亦令我明白如何抓着象象的特徵並引用在自己的創作中。我個人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就是上野公園,我亦在從中模仿其中的多感觀描寫的寫作技巧,如川端康成的新感覺派,以我的觀察再聯想,不單是描寫而是要成為自己的想像,而這種的技巧對於我的文學創作有莫大的啟發。在日本文流中克服地理或時空的限制,親臨其境地觀察文章的今昔變化,而旅程亦令我對日本文學有更大的興趣。
「櫻花」時 – 郭嘉琪 5A
那瞬間
你們探出頭腦
就如第一次來到
在新的風中
仍騷動著
瞬間
你們開出花瓣
都是自己不同的
在陽盛放下
不理扶疏
這瞬間
走完一時
所有似已成結
不復存在
又似
奇思迸發
字句染綴
一直伴隨花香
儘管已歷
多少萬個 櫻花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