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有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個跨文化智慧,因為聖經也有類似的教導:「無論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馬太福音7:12」。心理學中的「鏡像效應」,形容我們常透過注意別人對我們行為的反應來了解自己。其實這道理不難明,我們期望鏡子裡的人做甚麼動作,我們就先要做甚麼動作。在人際關係中,就變成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當我期望別人對我真誠,我就要先對別人真誠。有趣的是,這個「鏡像效應」還有另一種應用,就是我們對人抱甚麼期望,久而久之就會塑造甚麼樣的人。在一項實驗中,一班英文程度相約的學生被隨機分配給兩位教學經驗相約的英文教師。但其中一位教師被通知他所教的是英文能力較高的學生,而另一位則被通知他所教的學生英文能力較弱。一個學期結束,兩班學生的表現果然有明顯分別。與其說這項實驗展示了「先入為主」的力量,不如說我們期望塑造怎樣的學生,就先要對學生有怎樣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