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現在做的遠比我過去所做過的加起來美好;我將有的休息遠比我所知道的香甜。」《雙城記》Sydney Carton遺言。

只有當無私的英雄找到甘願為之犧牲的「人生使命」才能發出如此嘆息。儘管我能表達的感激遠比它應得的微小,我仍樂意表達。看到老師把孩子的成長放在首位是在顯理服侍的樂事。中六的孩子快要踏上戰場,老師仍不停地照顧孩子的練習,你們的犧牲有目共睹。甚麼是你們甘願為之犧牲的「人生使命」?在這個復活節我讀《活出意義來》,看能否在裡面窺見一二。

Sigmund Freud說:「人類一切的動機都源於對性和偉大的渴望」;John Dewey的用詞有少少不同:「我們希望被重視」;Abraham Lincoln曾在一封信的開頭說:「每個人都喜歡被稱讚」;William James形容渴望被欣賞是基本人性。Viktor Frankl總結他在納粹集中營的經歷,創立自己的心理學派,聲稱人類最深切的渴望是透過苦難、愛情和工作來尋找人生意義。

你在苦難中找到「人生使命」嗎?

不少名人雋語都以此為題材,鼓勵在逆境中掙扎的人。有說:「山頂能讓人一覽美好風光,但結出果子的往往在幽暗山谷」;我最喜愛的是我爸爸的教導:「滑倒了,與其急於站起來,地上總有些東西能為你帶來驚喜。」

你在愛情中找到「人生使命」嗎?

這兩週有機會和學生談寫作技巧。談到C.S. Lewis的《四種愛》。發現從親人、朋友、愛人或上帝身上,我們總能找到「人生使命」。所以無論到那裡分享,我的自我介紹總以此作結:「一個蒙福的丈夫,兩個可愛孩子的父親」。

你在工作中找到「人生使命」嗎?

相比其他工作,老師更容易在工作中找到「人生使命」。當和學生的關係是以工時界定,教學是一份收入;當退休後仍對學生念念不忘,教學就是「人生使命」。在顯理服侍最喜樂的莫過於老師都以教學為「人生使命」。這不是空話,大家假後回校便知曉。

想像這幅圖畫:

「一個多受痛苦,常經憂患的人,被人藐視、厭棄;他擔當我們的憂患,背負我們的痛苦,我們卻以為他被神擊打苦待,其實他為我們的過犯受害,為我們的罪孽壓傷,我們卻輕視他。那知,因他受的刑罰,我們得平安;因他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見以賽亞書 53:3-5)」。

這不就是基督的「人生使命」在苦難、愛情和工作的彰顯嗎?祂為贖回我所付出的代價,遠高於我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