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 Type Archives最新顯理資訊

「遊子歸家:孫中山先生在港演說100周年紀念活動」

「遊子歸家:孫中山先生在港演說100周年紀念活動」

洪sir(中史科)

學林鴻儒丁新豹教授駕臨學宮皇仁書院,縱深剖析革命先賢孫中山先生歷史足跡,娓娓道來,不蔓不枝,眾校學子聚首一堂蒙受賜教,與有榮焉,不勝感荷。

驀然回想昔日研習中國近現代史時拙作〈孫中山逝世與國家象徵的建構〉,其時西國有識之士對孫氏讚譽不絕。舉凡數例,如俄國革命時期臨時政府總理克倫斯基(Alexander Fyodorovich Kerensky,1881-1970)、孫氏美國顧問林百克(Linebarger, Paul Myron Wentworth,1871-1939)以及美國哲學、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1859-1952)。孫氏既決勝千里之外,名聲亦傳頌千里之遙。

丁教授深蘊史學功架,對瑰寶般史料如數家珍,「史學巨匠」美譽家傳戶曉。莘莘學子身懷程門立雪之志,肅然靜聽,想必他朝定當一躍而成學林新銳,立地擎天。學宮散發靈秀之氣,地靈人傑,教人悠然神往,是次一課彌足珍貴。

5A 余凱欣

國父孫中山給我的印象是對於革命作出重大貢獻,但對於他的生平事蹟只能説是滿腹疑團。有幸在二月二十日當天,前往孫中山先生的母校皇仁書院(中央書院)深入瞭解孫中山先生的故事。聽畢丁博士的講解,想不到孫中山先生跟香港的關係如此密切,孫先生於香港大學演說開首便真情流露,親切地表達對港大的思念:「我的心情猶如歸家,因為香港與香港大學是我知識誕生之地。」而且香港是孫中山先生革命思想的搖籃。在孫中山先生求學期間,認識了對他人生中重要的人物,例如何啟(孫中山在香港西醫書院的老師,更是孫中山走向革命道路的思想導師)以及康德黎(孫中山先生到達倫敦後遭清使館綁架,康德黎全力營救)。

接近兩個小時的講座,我竟有些意猶未盡,最後鼓起勇氣走向丁博士,向他詢問了問題:其實孫中山先生一直都是在海外躲避,那他負責什麼呢?丁博士回答到,孫中山先生主要就是在各地宣揚思想與籌錢,而負責軍事的主要是黃興。丁博士還向我介紹到,中國最厲害的軍事學校其實是保定軍校,只不過湊巧黃埔軍校出了幾個近代歷史上的重要人物。透過與丁博士交流,受益良多,活動結束前還收到邱博士送贈的書籍。如果還有這麼寶貴的學習機會,我定必再次參與。

5A 蔡曉妍

丁博士的講座於二月二十日舉行,這日子原來正是孫中山先生百年前在港演說的日子。講座內容充實,令我眼界大開。

雖然過往對於孫中山先生與香港的淵源略有耳聞,卻未曾深究,原來孫中山先生曾受香港大學學生會邀請到港大陸佑堂發表演說,當時孫先生以英文自述:「我有如遊子歸家,因為香港與香港大學乃我知識之誕生地」。孫中山先生曾於香港讀書,香港可謂是其第二個家。在當時國內士紳埋首於四書五經之時,孫中山先生早已「先人一步」接受西式教育,例如修讀數學、歷史、地理,在香港中西匯流的教育制度下,結識了外籍友人,涉獵中外文書籍,開闊視野,令孫中山先生孕育了「前瞻」的革命思想,也結識了不少志同道合的師友,一同策劃革命,例如啟蒙老師何啟、好友四大寇等。我這才發現,孫中山先生與香港實有千絲萬縷的關係,絕不只是浮光掠影。

而孫中山先生的革命之路困難重重,例如受限於沒有自己的軍隊、不獲港英政府支持、策劃了十次起義均失敗,但孫中山先生之所以能在辛亥革命成功,或許原因之一正是憑藉著其非比尋常的毅力,孫先生的毅力令我為之敬佩。

講座結束後,我們有幸向丁博士請教:「以往十次起義中,孫中山先生大多時間流亡海外,是否有真正參與策劃革命呢?」其實孫中山先生雖不似黃興先生等人直接站在革命的前線,但孫中山先生實則在海外為革命事業默默奉獻,例如籌集資金、招募華僑與教會人士支持、宣傳革命思想,並團結革命力量,在東京創立同盟會以及建立理論、爭取列強支持等,對於辛亥革命的成功,實屬功不可沒。

這次精彩的講座令我更加明白孫中山先生與香港的不解之緣,是很寶貴的學習機會。

5C 謝家齊

是次參與孫中山在港演說一百週年講座,讓我更為了解孫中山先生在革命中的貢獻以及在國人眼中其堅實的地位。雖講座主要講述的是孫中山先生的事蹟,但也不可隨意忽視了在其身邊所有傾盡能力支持革命的人,只不過當時中山先生與各位同道中人的照片只有寥寥數張,令社會大眾對於其他革命人士的了解甚少,實在可惜。

其次在講座最後,一位女拔同學提問到孫中山先生是否得到港英政府支持。在剛聽到這句提問時,我還理所當然的想著港英政府定會支持他們國家所奉行的民主,大力支持中山先生的革命活動。但很快我便深深了解到自己的無知,因丁博士回應當時是沒有人願意承認孫中山先生所組織的政權,皆是奉行功利主義,利益面前,民主自由什麼都不是。因此革命完全是兵行險著,沒有得到任何一方政府的支持,全是民間的自發性的籌款與籌備,而在外為革命東奔西走的孫中山先生更是令人敬仰,因通緝令被流放外地,卻依舊心繫國家。經過社會各方的不懈努力,武昌起義終於成功,回顧過去孫中山先生為國家的貢獻,令其在我心目中的形象再添一分。

3C 施凱越

對於參加這一次講座,我獲益良多,更加認識孫中山與香港的關係以及經歷。例如他在港求學的經歷,令他可以積累人脈和孕育自己的思想,對他後來成功發起革命,推翻封建王朝有不小的幫助。

3C 陳昱而

我參加了這次關於孫中山的講座,真的令我獲益良多。孫中山先生出生廣東,後來去了夏威夷讀書,他十分勤奮地學習英文,並拿到了全校第二名。回到檀香山的時候只有17歲,但他有新思想,革命熱情不斷在燃燒。

1894年,孫中山先生組織了興中會,之後便先後發起了十次革命起義,雖然都以失敗告終,但他居然沒有氣餒,繼續發動革命武裝起義,終於在1911年的武昌起義取得了成功,推翻了清朝政府,這個就是有名的辛亥革命了。

孫中山先生為求統一,就算失敗也堅持扶病北上,為了革命貢獻了所有的時間和精力,真的令我深深感受到他對革命的那份熱誠和鞠躬盡瘁。

3D 黃銘志

透過此次孫中山紀念講座,讓我更加清晰地意識到 —— 從某程度上來說,沒有香港,就沒有孫中山的偉跡。在香港的各種際遇造就了孫中山先生革命的成功。

 一直以來,香港隸屬於廣東,但又是中西交匯的地方。革命時期香港受英國統治,消息易於流通,亦有言論自由,更遠離清廷首都北京,為孫先生和革命同志們所看中的寶地。誰也未曾想到,在中國地圖上這樣一個芝麻大小的沿海城市,卻是革命運動的一個關鍵之地。

在興中會和同盟會時期的十一次起義中,有六次都是以香港為基地的,例如廣州起義及七女湖起義等。同時,大部份支持孫先生革命的金主都來自香港,他們經常向革命黨人資助軍備和為革命報刊提供出版經費。這使陳少白能利用香港自由的言論環境創辦《中國日報》,宣揚革命思想。商人黃詠商和鄧蔭南更不惜犧牲自己的家族建築,分別提供紅樓和下白泥碉堡作為革命分子的避難所,視革命黨人的安全重於自己的生命,這種無私而偉大的革命精神令人敬佩。

由此可見,香港為孫先生推翻清朝的辛亥革命鋪墊了一條堅固的道路,它的功勞無可厚非,它的地位是必不可缺的、無可取代的、毫無爭議的。向國父孫中山和所有革命黨人致敬!

3D 陳紫穎

這次參加「孫中山在港演說一百週年」活動,令我瞭解到香港對孫中山的重要性,香港是他革命思想的發端、開拓革命事業的「策源地」和「大本營」等。所以我覺得如果他沒來到香港,他就不會革命,就沒有人推翻清朝專制帝制並建立共和政體。

1932年至1943年擔任國民政府主席的林森回憶道 :「總理對他的革命主張和三民主義雖然十分堅持,必須貫徹到底,但是他待人接物,可是十分博大寬厚,無所不容。無論同志之間,或是敵人,祗要表示誠心接受他的主義,對於他們已往的過失,是決不計較的。」我們要向他學習,不僅僅是為人處事,還有他堅持到底、絲毫不鬆懈的心。

3D 李愷瑩

上星期,我們有幸與其他菁英學校學生去皇仁書院聽丁新豹博士分享有關「孫中山先生在港演說100週年」講座。丁博士是個風趣幽默的人,一向對近代史不感興趣的我,竟聽得興趣盎然,整個人入迷了。

我感觸最深的是孫中山先生那種不屈不撓的精神。究竟是什麼原因在背後推動他發動十次革命及起義,過程的辛酸與汗水更是我們無從知曉。其實孫先生一直憑著一股毅力支撐著自己,那股毅力與不屈不撓的精神適用於現今各行各業。

正等同於一個人如果想要成為偶像,影響不同人,將自己國家傳揚開去,背後需付出較常人多一倍甚或更多時間和汗水,去下苦工在練習室練習到筋疲力盡。有的人被逼生計要放棄夢想,但仍然咬緊牙關堅持下去,正因為他們那一份熱情,知道自己終有一日會成名。

孫先生亦然。他熱愛這個地方甚至國家,所以拼盡全力守護及改變這個國家。孫先生一生顛沛流離,不停被通緝,逃亡海外。他生於一個戰亂的時代,更深深意識到當時政府的無能,所以他用盡一生的心血到處演說與策劃革命。直到他臨近去世之時還在工作,為這個國家而操勞。

孫先生之所以被稱為國父,無可否認他幕後的功臣功不可沒。願孫中山先生為中華兒女勾勒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美好夙願,激勵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奮鬥,承傳這種精神下去。

3D 許嘉婷

非常榮幸參加了由皇仁書院舉辦的「遊子歸家:孫中山先生在港演說100周年紀念活動」。

「吾志所向,一往無前,越挫越奮,再接再厲。」 孫中山先生這一生致力革命,途中遇到不少的困難與挫折。我們細聽丁博士的講解,從在中央書院就讀的孫中山先生開始觀望他的一生。我印象最深刻的部分是講座尾聲時丁教授提及孫中山先生一次又一次的失敗。1924年,孫中山先生第三次建立政權,提出「聯俄容共」思想,並在黃埔軍校與金主的輔佐下終於完成了偉大革命,也結束了華夏大地上千百年來的帝制。同年秋天,是他革命成功後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見到香港——一個見證他在知識層面以及革命成就方面成長的地方,而且他並沒有上岸只是坐在船上遙看他的第二個家。孫中山先生當時的心情相信不難想像, 一定是百感交集的,一個他曾求學、遇到知己、籌備革命、被通緝和進行革命演講的地方。如今功成歸來,雖不能好好感受這土地的芳香,但他的名字將會永垂於這片土地。海風不止,傳揚不息!

 

 

《小嘴巴.大世界 – 電台小主持培訓計畫》

中四愛班學生譚博軒同學參加香港中華文化發展聯合會與新城知訊台合辦的第六屆《小嘴巴.大世界  – 電台小主持培訓計畫》。

4B 譚博軒

很感恩能夠在文聯會與新城電台合辦的主持培訓計劃遴選裏突圍而出,這次不但讓我學習成為一位主持,更能進一步培訓我在媒體界的興趣和各種知識。

在這次擔當新城電台客席主持的體驗中,我學懂與不同的單位互相合作、協調,與拍檔主持溝通、撰稿及改稿。我作為顯理校園電台的幹事,我期望自己可以把這次計劃帶給我的經驗帶到校園電台裏,為校發光發熱。

學校戲劇節2022/23

戲劇學會-學校戲劇節

5C 鍾千欣(主席,飾思思)

《傷.創》的意義在於經歷傷痛後仍能再創未來。很多時我們受了傷之後,就開始害怕去接觸,因為害怕增加傷口。但不去接觸,又難以使傷口癒合。劇中男孩失去摯親,因此出現創傷後遺症,會經常幻想親人的出現,以及女朋友陪伴⋯⋯

回憶就像是一首在腦海中揮之不去的歌曲。它一遍又一遍地演奏,有時我記得歌詞並跟著唱,有時則只有樂器在演奏。但是它從來沒有真正消失過,而且有時候音量很大,令我幾乎聽不到自己的思想。

威廉‧布萊克說:「遺忘是一種最大的幸福。」雖然,對於過去,我們不一定非要遺忘,但也不能讓它成為負擔。我們需要放下過去,才能舉起未來。

最終,他得到心理醫生的幫助,並和他一起一針一線的縫補自己的傷口。漸漸地傷口癒合了⋯⋯

過去的事情已經過去,無論它是輝煌還是遺憾,我們都沒有辦法改變,生活還在繼續,如果一直要糾纏下去,又如何再有精力和心思去迎接更加輝煌的未來呢?所以我們更要把過去放下,展望未來。

不知不覺已經是我加入戲劇學會的第五年,亦是最後一年。能夠擔任主席帶領整個學會,實在倍感榮幸。五年間,我確實成長了不少,曾經在台上忸怩不安,到現在收放自如的演繹,與日俱進。

雖然於最後一年仍未能擺脫網上比賽,但我們亦因此學會善用特效及道具,設計出獨一無二的「舞台」。而是次的劇本有創意且有深度,帶出「要放下過去,才能跨步向前」,同時亦能反映出現時社會上的問題,放大整個世界的情況。

對於最後一年的戲劇節,我很珍惜能夠表演的機會,即使只是在網上進行,我也想自信滿滿地打開鏡頭,完成這份作品。對於堅持了五年的興趣,我喜歡戲劇,我一直認為透過構思,編劇,再演繹出來,帶出正面訊息,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我很想做好,很想得到大家的認同。我很感謝導師對我的肯定,總是給我鼓勵,使我能夠自信地完成每次的表演。

 感恩有戲劇學會的陪伴及培育,在此感謝陳錦龍導師、曾詠聰老師以及戲劇學會的成員。陳錦龍導師可以說是看著我長大,五年來, 教我做人做戲,為我們精心設計每次的舞台,教我們編劇以及各種技巧等,使我獲益良多。曾詠聰老師雖說只是戲劇學會的負責老師,但卻為我們付出了很多,在戲劇方面會給予寶貴的意見,亦會幫我們處理各種各樣的問題。兩位老師的幽默感亦大大增加了活動的樂趣,使我們在過程中能夠其樂融融,從沒「沉悶」二字可說。感謝所有成員的配合,讓我們能夠順利演出。成功的作品背後定付出了很多努力,謝謝你們認真地對待這個舞台,陪我一起努力,以及對我的信任,接受我給予的意見,能夠看到大家每次綵排後的進步。感恩——戲劇學會。

 

3A 馬良碩(主席、導演、視覺效果,飾爸爸)

疫情之中,仍有機會參與戲劇節,我十分感恩,身在其中,大家一起努力,好像就在昨天一樣。回望過去,從一個中一被大雁帶領的雛鳥,到現在成為大雁,已經過去四年,我接任了師兄師姐的位置,雖然有不足,但各位對我甚是包容,在此,我感謝各位戲劇學會的會員,然後更要感謝戲劇學會負責老師曾詠聰老師及專業戲劇工作者陳錦龍導師,謝謝你們一步一步帶領我、教導我,讓我能夠勝任這個位置,多謝您們令我明白到戲劇的樂趣。日後,我會繼續努力,將我們想說的話繼續傳遞出去。

 

4C 黃子龍(導演,飾葉子劍)

首先非常感謝各位戲劇學會成員的努力,才能順利闖過各種難關。亦非常感謝陳錦龍導師的指導、曾詠聰老師的支援和訓練時不時的點評。

本次飾演《傷·創》的男主角葉子劍實在是我意想不到的事,沒想到陳錦龍導師竟然放心讓我這個第一年加入的新人擔任如此重要的角色,過程中遇到很多困難,不過陳錦龍導師時常給予我許多鼓勵,幸好不負眾望,在各位的努力下,順利完成了是次學校戲劇節。

另外,我也希望透過《傷·創》這個故事令更多人明白到創傷後遺症患者面對的困難和挑戰,社會大眾的歧視和差別對待,亦鼓勵患者能放下傷痛,跨步向前行。

最後,多謝各位戲劇學會成員包容我這個時常笑場的人!來年繼續加油!

「綠在東區」-紫草膏工作坊

公民教育組活動 – 紫草膏工作坊

1D  Lam Venus

Through this comfrey ointment workshop organized by our school, I learnt how to make this comfrey cream which consists of some Chinese medicinal ingredients. Also, the steps of making it are simple and easy to understand. Also, it could be made at home. Moreover, through this workshop, I visited the Eastern Recycling Station. I learnt how the station classified the garbage in groups in order to do recycling. 

The most important point is, I can help people who have skin allergies such as my elder sister. She was delighted to receive this present which is full of love.  How meaningful is this activity! 

1A 周兆斌

在二月十五日,我參加了紫草膏工作坊,從導師的簡介中我認識了紫草膏的功用,然後就開始製作,製作過程非常順利。

在等待紫草膏凝結時,導師帶我們參觀「綠在東區」回收站。我們可以把可回收的物品分類,回收後更可得到積分來兌換禮品,鼓勵大家也參與回收。最後,我拿回製成品紫草膏,回家試用,效果很好呢!

1D  馬旨慧 

參加紫草膏工作坊中,導賞員教我們在家做紫草膏的方法。在製作過程中,我學習了要更多耐性。不但如此,導賞員亦為我們講解了「綠在東區」回收站的運作,首先她介紹回收垃圾的方法,然後就為我們介紹不同的回收箱,例如,金屬回收箱,電池回收箱等。我也決定了要多做回收。感謝梁老師邀請我們參加是次活動。

1D  曾凱楠 

我在這次紫草潤膚膏工作坊中成功製作紫草膏,更認識了製作過程。在製作前,我們聆聽了導賞員的介紹,對回收種類有更深入的理解。

令我最為深刻的就是看到「東張西望」報道過的「膠樽回收機」,使我大為驚喜呢!日後,我會更多進行回收,為環保出一分力。

1C 伍銘熙

在這次紫草潤膚膏工作坊中,我學會了製作紫草潤膚膏,也加強了我的環保意識。我認識了「四電一腦」,「四電」是冷氣機、雪櫃、洗衣機和電視機,而「一腦」是指電腦。

另外,我學會了製作紫草浸泡油。為什麼不能使用花生油或椰子油,只可以使用橄欖油呢?因為花生油的味道較大,製作出來的效果不太理想。而椰子油的凝固點較低,所以使用橄欖油製作出來的效果,會比花生油或椰子油製作出來的較理想。總括而言,這次工作坊令我收穫豐富,希望日後繼續參加不同活動以增廣見聞。

1B 梁嘉淏

我很榮幸可以參加這個活動,我認識了回收的地點,也學習回收的方法。在這工作坊中,我們參觀「綠在東區」。令我印象最深刻,就是看到回收箱,回收可以減輕全球暖化呢!我還認識膠樽回收機的運作!

 

 

山頂自然生態遊

山頂自然生態遊 親身體驗歷史時刻

 

4E 洪浚銘

我很高興能參加久違的生態考察。過程中除了接觸到太平山歷史文化外,還認識到很多郊外的生態,如山茶花、相思樹、陵齒蕨這些香港常見的植物,讓我感受到大自然多姿多采的美態。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龍虎山的英治時期的軍事遺跡,路程上導遊不懈的講解,加上可接觸殘破不堪的遺跡,腦海中浮想當年戰爭的過程,真是一個難忘的體驗。同時亦體會到昔日戰士保衞家園壯烈犧牲的精神,明白我們不能輕易遺忘他們的付出。

3C 宋子鍵

這次的新春生態遊前往了太平山山頂,這個我十分熟悉的地方,但卻讓我有種全新的體驗。平時很少在意沿途的風景背後的歷史,但經過了導賞員的一番介紹讓我大開眼界。比如途中有一棵大樹其實是從臺灣移過來的,當時香港想大量植樹,便選擇了這種不需許多水也可生存的臺灣相思。巖石上隨處可見的白色斑點,卻是至少生長了幾百年的地衣。在中途更是參觀了戰爭遺址松林炮臺和廢堡,相比完整的松林廢堡,炮臺上被炸毀的一角展現了當時戰爭的殘酷。這樣可以親身見到並加以了解的知識,比起書上枯燥的字更使我印象深刻。

 

3C 蔡琳

參加這次新春生態遊讓我意識到原來在香港著名的景點太平山山頂上蘊含著多麼豐盛的歷史文化。瘦弱的英式郵筒屹立不倒,見證了香港在英國統治下的時代變遷,也看著舊時的山頂酒店改建為山頂廣場,山頂纜車經過百多年的洗禮成了我們如今沿途上山觀光的最佳選擇。除了令我更了解本土歷史,本次生態遊更有許多關於植物的知識科普。例如在二戰後因生命力強大而成功存活並一直繁殖的台灣相思、渾身是刺的木棉樹以及香港原生植物大頭茶,更見識了最佳的空氣潔淨指標一一地衣,可謂是獲益良多。

 

3D 黃銘志

本來是想一探究竟松林炮台的盧山真面目,但當一行人經歷長途跋涉,終於抵達龍虎山山頭之時,卻發現心心念念的炮台竟然沒有「炮」。一問才知道原來它並非不翼而飛,而是在日本侵華時挺身而出,參加了香港保衛戰,與士兵們並肩作戰,捍衛家園,最終因破損嚴重才被迫退休。了解炮台的英勇事跡後,我不禁感嘆當今社會和平的得來不易,同時亦對戰士和松林炮台的崇敬之意悠然而生。這次生態遊真是獲益良多,讓人回味。在離開之際,我回頭望去,那炮台即使殘破不堪,但底座卻依然穩固地聳立在地面,我口中不自覺地吐出了一句:謝謝您。

 

Inter-School Worship Session

4B 譚博軒
很感恩這次能夠參與基甸300祈禱會的敬拜隊,能夠在這次聚會與St. Stephen’s College 和 ICQM 的師生互相分享代求實在是難得的機會。
「呼喊吧!神的百姓呼喊吧!耶和華已將這城交給我們!」這句是來自我們敬拜的其中一首詩歌—《看見復興》,這次服待讓我能看見校園復興的「夢想」。「到了第七次,祭司吹角的時候,約書亞吩咐百姓說:「呼喊吧!因為耶和華已經把城交給你們了。約書亞記6:16」。 從聖經昔日的應許所見,衪正在復興這座「城」,我更相信祂正在復興顯理中學。
祈禱會也讓我認識不少其他學校的基督徒學生,我們都有共同的屬靈夢想—復興校園!神在這次聚會讓我們聚在一起,向衪發出有聲無聲的禱告,互相守望。我們也很盼望校園有更多禱告聲音,尤其在罪惡猖狂的世代中,我們更要站立得穩,期盼有更多人願意主動走出來,為主分別為聖。
「我又告訴你們:若是你們中間有兩個人在地上同心合意地求什麼事,我在天上的父必為他們成全。 因為無論在哪裡,有兩三個人奉我的名聚會,那裡就有我在他們中間。馬太福音18:19-20」

挪亞方舟活動日

生命探索之旅

3B 張柏晴

挪亞方舟活動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寫紙條的活動。工作人員要求我們寫下在生命最後一天會想帶走什麼。這個活動令我學會人生在世的時候,就算擁有很多,但當離開世界的一刻到來,終歸都會失去的,所以不要那麼計較得失,最重要是享受人生。

3C 易凱盈

挪亞方舟活動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搶椅子活動,工作人員將一張椅子放下,並要求我們不要讓其他人有機會坐下去。這個活動令我學會凡事都要抓住機會,否則會很容易失去對自己有利的東西,還有不要只憑個人想法認為一定會有其他人做,有實際行動才是最好的。

 

1B 梁嘉淏 

我印象最深刻的活動就是搶椅子,因為它教會我們若然只關顧一方,另一方就會失去管理,顧此失彼。

 

1D 曾凱琳

我認為今天最深刻的活動是用九張紙卡做抉擇的那部份。因為這個活動能讓我選擇去失去什麼,但是在生活中,我們連選擇的機會也沒有就失去了。所以這次活動,我同樣明白到在失去前需要珍惜,才不會有遺憾。

1A 梁景燁

今天有一個關於水晶寶寶的遊戲,當我快要把所有水晶寶寶都按碎放進玻璃樽裏的時候,竟然裝不下了,這才發現在人生中,人的能力是有限的。當你的東西再裝不下時,有可能就要學會放下。

1A 張子越

今天我感悟到生命的真諦,在這次活動中搶椅子的那一部分,我明白了我們要時刻珍惜身邊的一切事物,不要到失去的時候才來後悔。

HKBU Student Leadership Corps

香港浸會大學 學生領袖訓練及品格培育計劃

6A Ip Tsz Hin

Through this program, I have learned how to be a leader. As a team leader, I make sure  the teammates can present their ideas. Also, I need to summarize the ideas and make a conclusion. During the preparation, I found out that there are many social issues in Hong Kong. So we should focus on these problems.

 

5A 梁慶瑤

參加今次的活動後,我對成為領袖應有的能力、操守及責任有進一步的認識及了解,並透過不同課題學習了多元化技能。另外從小組提案中,我學會了與組員合作及針對社會議題模擬策劃改善的方案。其次,活動讓我與眾多具潛能的學生們互相交流學習,彼此認識及增廣見聞。

5A 陳沛諺

透過今次的活動,我對於如何籌辦及管理一個學生組織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在這計劃中,我們需要和其他學校的學生共同合作,然後完成匯報,在這過程中正正就可以將活動所教的內容學以致用。這難忘的經歷使我累積了寶貴的經驗以及了解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

 

活動連結:

https://sa.hkbu.edu.hk/lqc/ld/leadership-and-character-enhancement-programme#Highlights

 

同學匯報片段:

https://sa.hkbu.edu.hk/lqc/ld/leadership-and-character-enhancement-programme#Highlights

 

綠色大使 · 天台農莊種植

天台農莊 · 都市中的有機種植

  4A Yumi Au 

After this farming experience, I think it has enhanced my communication and problem-solving skills. In the farming process, I always felt confused but after communicating with my groupmates I understood how to plant the radish well.

 

4A Kathy Ho

After this organic farming experience, I have improved my problem-solving and communication skills, and I understand that we need everyone to work together to achieve good results. I also have acquired better knowledge of farming, which requires loosening soil, sowing seeds, and applying fertilizers. From the seeds to the delicacies on the dining table, it is the fruitful result of our hard work.

4A Yuki Tsoi

In this rooftop planting activity, I found it very interesting. I witnessed the whole process of turning a seed into a radish. I have also learned how to cooperate with teammates and plant together. All in all, it was a great and rewarding experience and opportunity. I look forward to participating in other activities with my classmates too!

2C 黃梓妤

從前都是聽說耕種的辛勞,但經過這次活動,我親身體驗到農夫的艱辛,也讓我更加明白糧食得來不易,十分珍貴。雖然過程有諸多不易,但能夠自己親力親為耕種,為蘿蔔澆水、施肥、除蟲,看著蘿蔔逐漸長大,卻帶給我莫大的成就感。

2C 黃梓婕

經過這次的活動,我體驗到農夫的生活以及經歷了耕種的過程,看着蘿蔔從一顆種子慢慢長大,我感到十分高興,途中亦有許多困難,例如下大雨、有蟲子吃蘿蔔的葉子等,慢慢地我也理解到憫農這首詩所寫粒粒皆辛苦的意思。

4D 吳心怡

耕作,顧名思義就是播種、施肥及灌溉,起初我認為這就足夠種植新鮮的蔬果。但參加完這次耕作體驗活動後,我才發現並非那麼簡單。以施肥來說,不同肥料對農作物也有不同作用,我們要加入適當的肥料,才能提高農作物的質素,例如紅牛鉀,它可補充土壤中的鉀元素,提高果實的收成。除此之外,我們每次到農場都可以見到白蘿蔔由發芽到成熟的過程,心中不禁產生一種成就感。

顯理中學│推出「追夢者計劃」確立抱負與目標

觀看訪問內容

Launched in 2021, “Project Aspirer” is aimed at encouraging kids to realize their dreams through financing and providing in-kind support to their self-initiated projects. The kids take initiative to plan and manage their projects under the teachers’ supervision. Successful projects include the lyrics and composition, the production of a song album,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a “Formula-one” team.

Meanwhile, we are delighted to know that a team of kids initiated a social service project to serve the elderly in the Island East. Through participating in “Project Aspirer”, our kids have gained much hands-on experience in their areas of interest, which further motivated them to realize their potential and challenge themselves beyond the boundaries of the classrooms.